ZHCSVR6 March 2024 ISOUSB211-Q1
ADVANCE INFORMATION
参数 | 测试条件 | 最小值 | 典型值 | 最大值 | 单位 | |
---|---|---|---|---|---|---|
上电时序 | ||||||
TPWRUP | 1 侧和 2 侧上提供有效电源后,器件上电并识别 USB 信号所需的时间。 | 所有外部电源都在 5µs 的上电时间内一起斜升。 | 3.6 | 8 | ms | |
UDx、DDx、HS 驱动器开关特性 | ||||||
THSR | 上升时间 (10% - 90%) | USB 2.0 规范第 7.1.2 节,D+ 和 D- 上存在 45Ω 接地负载,EQxx = 00 | 310 | 370 | 510 | ps |
THSF | 下降时间 (10% - 90%) | USB 2.0 规范第 7.1.2 节,D+ 和 D- 上存在 45Ω 接地负载,EQxx = 00 | 310 | 370 | 510 | ps |
UDx、DDx、FS 驱动器开关特性 | ||||||
TFR | 上升时间 (10% - 90%) | USB 2.0 规范图 7-8、7-9,CL = 50pF | 4 | 20 | ns | |
TFF | 下降时间 (10% - 90%) | USB 2.0 规范图 7-8、7-9,CL = 50pF | 4 | 20 | ns | |
TFRFM | 差分上升和下降时间匹配 (TFR/TFM) | USB 2.0 规范第 7.1.2 节,不包括从空闲状态到其他状态的第一次转换,图 7-9,CL = 50pF | 90 | 111.1 | % | |
UDx、DDx、LS 驱动器开关特性 | ||||||
TLR | 上升时间 (10% - 90%) | USB 2.0 规范图 7-8 和 7-10,CL 范围为 50pF 至 600pF。 | 75 | 300 | ns | |
TLF | 下降时间 (10% - 90%) | USB 2.0 规范图 7-8 和 7-10,CL 范围为 50pF 至 600pF。 | 75 | 300 | ns | |
TLRFM | 上升和下降时间匹配 (TLR/TFM),不包括从空闲状态到其他状态的第一次转换。 | USB 2.0 规范图 7-8 和 7-10,CL 范围为 50pF 至 600pF。 | 80 | 125 | % | |
中继器时序 - 连接、断开、复位、L1、L2 | ||||||
TFILTCONN | FS 或 LS 连接检测上的去抖滤波器 | 45 | 70 | 80 | µs | |
TDDIS | 在 LS/FS L0 模式下检测下行侧端口断开的时间。 | 2 | 7 | µs | ||
TDETRST | 在 LS/FS L0 模式下检测上行端口上复位所需的时间 | 0 | 7 | µs | ||
T2SUSP | 当总线持续处于空闲状态时,上行侧检测到暂停 (L2) 且电流消耗小于 2.5mA 所需的时间 | 3 | 10 | ms | ||
tDRESUMEL1 | 检测到上行侧恢复和下行端口反映恢复/从睡眠/L1 状态驱动恢复所需的最长时间。 | 1 | µs | |||
tDRESUMEL2 | 检测到上行侧恢复和下行端口反映恢复/从暂停/L2 状态驱动恢复所需的最长时间。 | 130 | µs | |||
tDWAKEL1 | 处于睡眠/L1 状态时检测和传播远程唤醒所需的最长时间。 | 5 | µs | |||
tDWAKEL2 | 处于暂停/L2 状态时确保可检测到远程唤醒的远程唤醒最大脉冲宽度。 | 900 | µs | |||
tDRSMPROP | 处于暂停/L2 状态时检测到远程唤醒后,从上行和下行驱动恢复的最短持续时间。 | 1 | ms | |||
CMTI | 共模瞬态抗扰度 | 峰峰值共模噪声,VCMPKPK = 1200V,(xD+、xD-)设置为 (V3P3Vx, 0)、(0, V3P3Vx) 或 (0,0)。请参阅 图 6-3 | 75 | 100 | kV/µs | |
中继器时序 - LS、FS | ||||||
TLSDD | 低速差分数据传播延迟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358 | ns | ||
TLSOP | SOP 后的 LS 数据位宽失真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40 | 25 | ns | |
TLSJP | LS 中继器附加抖动 - 成对转换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5 | 5 | ns | |
TLSJN | LS 中继器附加抖动 - 下一个转换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7.0 | 7.0 | ns | |
TLST | LS 差分转换期间 SE0 间隔的最小宽度 - 由中继器滤除 | USB 2.0 规范第 7.1.4 节。 | 210 | ns | ||
TLEOPD | 相对于 TLSDD 的中继器 EOP 延迟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3(C)。 | 0 | 200 | ns | |
TLESK | LS EOP 期间中继器导致的 SE0 偏斜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3(C)。 | -100 | 100 | ns | |
TFSDD | 全速差分数据传播延迟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70 | ns | ||
TFSOP | SOP 后的 FS 数据位宽失真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10 | 10 | ns | |
TFSJP | FS 中继器附加抖动 - 成对转换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2 | 2 | ns | |
TFSJN | FS 中继器附加抖动 - 下一个转换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2(C)。 | -6.0 | 6.0 | ns | |
TFST | FS 差分转换期间 SE0 间隔的最小宽度 - 由中继器滤除 | USB 2.0 规范第 7.1.4 节。 |
14 | ns | ||
TFEOPD | 相对于 TFSDD 的中继器 EOP 延迟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3(C)。 | 0 | 17 | ns | |
TFESK | FS EOP 期间中继器导致的 SE0 偏斜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图 7-53(C)。 | -15 | 15 | ns | |
中继器时序 - HS | ||||||
THSSOPT | 高速起始包截断 | USB 2.0 规范第 7.1.10 节。 | 6 | 8 | UI | |
THSEOPD | 高速结束包 Dribble | USB 2.0 规范第 7.1.13 节。 | 7 | 8 | UI | |
THSPD | 高速传播延迟 | USB 2.0 规范第 7.1.14 节。 | 2 | 3 | 4 | ns |
THSTJ | 中继器的高速总附加抖动(输出抖动 - 输入抖动)(包括所有完整的 SOP 位),EQxx=00 | 120 | ps | |||
THSRJ | 中继器的高速附加随机抖动(输出抖动 - 输入抖动)(包括所有完整的 SOP 位),EQxx=00 | 35 | ps | |||
THSDJ | 中继器的高速附加确定性抖动(输出抖动 - 输入抖动)(包括所有完整的 SOP 位),EQxx=00。 | 82 | ps | |||
THSDIS | 连续无转换的时间窗口,在此期间对 HS 断开检测器输出进行采样 | 36 | 82 | ns | ||
TFILT | 在复位握手期间,集线器或器件必须持续检测(过滤)线性调频脉冲 J 或线性调频脉冲 K 的时间 | USB 2.0 规范第 7.1.7.5 节。 | 2.5 | µs | ||
CDP 时序 | ||||||
TVDMSRCEN | 在 D+ 上检测到 VDPSRC 连接后,在 D- 上启用 VDMSRC 所需的时间 | 0.1 | ms | |||
TVDMSRCDIS | 在 D+ 上检测到 VDPSRC 断开后,在 D- 上禁用 VDMSRC 所需的时间 | 0.1 | ms | |||
TCON_IDPSINK_DIS | 检测到连接后在 D+ 上禁用 IDP_Sink 所需的时间 | 0.1 | 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