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SX66 October   2024 LM251772

PRODUCTION DATA  

  1.   1
  2. 特性
  3. 应用
  4. 说明
  5. 器件比较
  6. 引脚配置和功能
  7. 规格
    1. 6.1 绝对最大额定值
    2. 6.2 处理额定值
    3. 6.3 建议运行条件
    4. 6.4 热性能信息
    5. 6.5 电气特性
    6. 6.6 时序要求
    7. 6.7 典型特性
  8. 参数测量信息
  9. 详细说明
    1. 8.1 概述
    2. 8.2 功能方框图
    3. 8.3 特性说明
      1. 8.3.1  降压/升压控制方案
        1. 8.3.1.1 降压模式
        2. 8.3.1.2 升压模式
        3. 8.3.1.3 降压/升压模式
      2. 8.3.2  节能模式
      3. 8.3.3  参考系统
        1. 8.3.3.1 VIO LDO 和 nRST-PIN
      4. 8.3.4  电源电压选择 - VSMART 开关和选择逻辑
      5. 8.3.5  使能和欠压锁定
        1. 8.3.5.1 UVLO
      6. 8.3.6  内部 VCC 稳压器
        1. 8.3.6.1 VCC1 稳压器
        2. 8.3.6.2 VCC2 稳压器
      7. 8.3.7  误差放大器和控制
        1. 8.3.7.1 输出电压调节
        2. 8.3.7.2 输出电压反馈
        3. 8.3.7.3 电压调节环路
        4. 8.3.7.4 动态电压调节
      8. 8.3.8  输出电压放电
      9. 8.3.9  峰值电流传感器
      10. 8.3.10 短路 - 断续保护
      11. 8.3.11 电流监测器/限制器
        1. 8.3.11.1 概述
        2. 8.3.11.2 输出电流限制
        3. 8.3.11.3 输出电流监控器
      12. 8.3.12 振荡器频率选择
      13. 8.3.13 频率同步
      14. 8.3.14 输出电压跟踪
        1. 8.3.14.1 模拟电压跟踪
        2. 8.3.14.2 数字电压跟踪
      15. 8.3.15 斜率补偿
      16. 8.3.16 可配置软启动
      17. 8.3.17 驱动引脚
      18. 8.3.18 双随机展频 - DRSS
      19. 8.3.19 栅极驱动器
      20. 8.3.20 电缆压降补偿 (CDC)
      21. 8.3.21 CFG 引脚和 R2D 接口
      22. 8.3.22 高级监控功能
        1. 8.3.22.1  概述
        2. 8.3.22.2  BUSY
        3. 8.3.22.3  OFF
        4. 8.3.22.4  VOUT
        5. 8.3.22.5  IOUT
        6. 8.3.22.6  INPUT
        7. 8.3.22.7  TEMPERATURE
        8. 8.3.22.8  CML
        9. 8.3.22.9  其他
        10. 8.3.22.10 ILIM_OP
        11. 8.3.22.11 nFLT/nINT 引脚输出
        12. 8.3.22.12 状态字节
      23. 8.3.23 保护特性
        1. 8.3.23.1  热关断 (TSD)
        2. 8.3.23.2  过流保护
        3. 8.3.23.3  输出过压保护 1 (OVP1)
        4. 8.3.23.4  输出过压保护 2 (OVP2)
        5. 8.3.23.5  输入电压保护 (IVP)
        6. 8.3.23.6  输入电压调节 (IVR)
        7. 8.3.23.7  电源正常
        8. 8.3.23.8  自举欠压保护
        9. 8.3.23.9  自举过压钳位
        10. 8.3.23.10 CRC 校验
    4. 8.4 器件功能模式
      1. 8.4.1 概述
      2. 8.4.2 逻辑状态说明
    5. 8.5 编程
      1. 8.5.1 I2C 总线运行
      2. 8.5.2 时钟延展
      3. 8.5.3 数据传输格式
      4. 8.5.4 从定义的寄存器地址进行单次读取
      5. 8.5.5 从定义的寄存器地址开始进行顺序读取
      6. 8.5.6 对定义的寄存器地址进行单次写入
      7. 8.5.7 在定义的寄存器地址开始进行顺序写入
  10. LM251772 寄存器
  11. 10应用和实施
    1. 10.1 应用信息
    2. 10.2 典型应用
      1. 10.2.1 设计要求
      2. 10.2.2 详细设计过程
        1. 10.2.2.1  使用 WEBENCH 工具创建定制设计方案
        2. 10.2.2.2  频率
        3. 10.2.2.3  反馈分压器
        4. 10.2.2.4  电感器和电流检测电阻器选型
        5. 10.2.2.5  输出电容器
        6. 10.2.2.6  输入电容器
        7. 10.2.2.7  斜率补偿
        8. 10.2.2.8  UVLO 分频器
        9. 10.2.2.9  软启动电容器
        10. 10.2.2.10 MOSFET QH1 和 QL1
        11. 10.2.2.11 MOSFET QH2 和 QL2
        12. 10.2.2.12 环路补偿
        13. 10.2.2.13 外部元件选型
      3. 10.2.3 应用曲线
    3. 10.3 无线充电电源
    4. 10.4 具有电源路径的 USB PD 源
    5. 10.5 并行(多相)运行
  12. 11器件和文档支持
    1. 11.1 文档支持
      1. 11.1.1 相关文档
    2. 11.2 接收文档更新通知
    3. 11.3 支持资源
    4. 11.4 商标
    5. 11.5 静电放电警告
    6. 11.6 术语表
  13. 12修订历史记录
  14. 13机械、封装和可订购信息

封装选项

机械数据 (封装 | 引脚)
散热焊盘机械数据 (封装 | 引脚)
订购信息

环路补偿

本节介绍 LM251772 降压/升压控制器的控制环路补偿设计过程。LM251772 主要以降压或升压模式运行,由一个转换区域隔开,因此该控制环路设计需要同时考虑降压和升压工作模式。然后,根据从环路稳定性角度来看具有更严格限制的模式来最终选择补偿方式。通常,对于设计为同时深入降压和升压工作区域的转换器而言,由于升压模式下存在右半平面零点 (RHPZ),升压补偿设计具有更严格的限制。

升压功率级输出极点位置由以下公式得出:

方程式 57. fp1(boost)= 12π2ROUT× COUT= 995 Hz

其中

  • ROUT = 5.0Ω 对应于 5.0A 的最大负载。

升压功率级 ESR 零点位置由以下公式得出:

方程式 58. fz1= 12π1RESR× COUT= 73.7 kHz

升压功率级 RHP 零点位置由以下公式得出:

方程式 59. fRHP= 12πROUT×(1-DMAX)2L1= 39.1 kHz

其中

  • DMAX 是最小 VIN 时的最大占空比。

降压功率级输出极点位置由以下公式得出:

方程式 60. fp1(buck)= 12π1ROUT× COUT=497 Hz

降压功率级 ESR 零点位置与升压功率级 ESR 零点相同。

根据方程式 59 可以明显看出,RHP 零点是限制可实现的带宽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稳健的设计,交叉频率必须小于 RHP 零点频率的 1/3。给定 RHP 零点的位置后,升压运行模式下的合理目标带宽约为 8kHz:

方程式 61. fbw= 8 kHz

对于某些功率级,升压 RHP 零点的限制可能不那么严格,这种情况在升压最大占空比 (DMAX) 很小时发生,或者当使用非常小的电感器时发生。在这些情况下,应将 RHP 零点 (fRHP / 3) 施加的限制与开关频率的 1/20 进行比较,然后使用两个值中的较小者作为可实现的带宽。

补偿零点可设置为升压输出极点频率的 1.5 倍。请注意,这种情况下会使零点为降压输出极点频率的三倍,这样会在降压环路交叉之前产生大约 30 度的相位损耗,并在升压环路的中间频率下产生 15 度的相位损耗:

方程式 62. fZC= 1.5 kHz

补偿增益电阻 Rc1 的计算公式为:

方程式 63. RC1= 2π×fbwgmEA×RFB1+RFB2RFB2×ACS×RCS×COUT1-DMAX×11+fbwfRHP2=7.4 kΩ

其中

  • DMAX 是降压模式下最小 VIN 时的最大占空比。
  • ACS 是电流检测放大器增益:10。

然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补偿电容 Cc1

方程式 64. CC1= 12π×fZC× Rc1= 14.5nF

补偿元件标准值选取为 Rc1 = 7.32kΩ、Cc1 = 15nF。

使用与 Rc1 和 Cc1 并联的电容器 (Cc2) 来确定高频极点 (fpc2) 的位置。将该极点的频率设置为 fbw 的 7 到 10 倍,以便衰减 COMP 上的开关纹波和噪声,同时避免在交叉频率下出现过多的相位损耗。对于目标 fpc2 = 98kHz,可以使用方程式 65 计算 Cc2

方程式 65. CC2= 12π×fpc2×Rc1= 263 pF

为 Cc2 选择 270pF 的标准值。这些值为补偿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必须在实验室中对每个设计进行调优,以便在整个工作范围内的稳定性裕度和瞬态响应时间之间实现理想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