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UC63A July   2024  – August 2024 LM5137-Q1

 

  1.   1
  2.   说明
  3.   开始使用
  4.   特性
  5.   应用
  6.   6
  7. 1评估模块概述
    1. 1.1 引言
    2. 1.2 套件内容
    3. 1.3 规格
      1. 1.3.1 应用电路图
    4. 1.4 器件信息
  8. 2硬件
    1. 2.1 测试装置和过程
      1. 2.1.1 EVM 连接
      2. 2.1.2 测试设备
      3. 2.1.3 建议的测试设置
        1. 2.1.3.1 输入接头
        2. 2.1.3.2 输出接头
      4. 2.1.4 测试过程
        1. 2.1.4.1 线路和负载调节,效率
  9. 3实现结果
    1. 3.1 测试数据和性能曲线
      1. 3.1.1 效率
      2. 3.1.2 工作波形
        1. 3.1.2.1 负载瞬态响应
        2. 3.1.2.2 通过 VIN 启动/关断
        3. 3.1.2.3 使能端开启和关闭时的启动和关断
        4. 3.1.2.4 开关
      3. 3.1.3 热性能
  10. 4硬件设计文件
    1. 4.1 原理图
    2. 4.2 PCB 布局
      1. 4.2.1 元件图
      2. 4.2.2 布局指南
    3. 4.3 物料清单
  11. 5其他信息
    1. 5.1 商标
  12. 6器件和文档支持
    1. 6.1 器件支持
      1. 6.1.1 开发支持
    2. 6.2 文档支持
      1. 6.2.1 相关文档
        1. 6.2.1.1 PCB 布局资源
        2. 6.2.1.2 热设计资源
  13. 7修订历史记录

布局指南

图 4-10 显示了 PCB 的顶层,第 2 层用作位于顶层正下方的电源环路接地返回路径,以创建约 2mm² 的小面积开关电源环路。该环路面积以及寄生电感必须尽可能小,以尽量减少开关节点电压过冲和振铃(从而尽量改善整体 EMI 特性)。

LM25137F-Q1-EVM5D3 PCB 顶层以及布局指南图 4-10 PCB 顶层以及布局指南

图 4-11 中所示,高频电源环路电流从 MOSFET Q3 和 Q4,再经过第 2 层上的电源接地平面,然后通过 0603 陶瓷电容器 C30 至 C33 流回至 VIN。垂直环路配置中沿相反流动的电流提供了场自相抵消效果,从而减少了寄生环路电感。图 4-12 中的侧视图展示了在多层 PCB 结构中构成自相抵消的薄型环路这一概念。图 4-11 中所示的第 2 层(GND 平面层)在 MOSFET 正下方提供了一个连接到 Q4 源极端子的紧密耦合电流返回路径。

靠近每个高侧 MOSFET 的漏极并联四个具有 0603 小型外壳尺寸的 10nF 输入电容器。小尺寸电容器的低 ESL 和高自谐振频率 (SRF) 可以带来出色的高频性能。这些电容器的负端子通过多个直径为 12mil (0.3mm) 的过孔连接到第 2 层(GND 平面),从而进一步减少寄生电感。

以下列表介绍了布局设计中的其他重要步骤。有关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 LM5137-Q1 适用于功能安全应用的汽车类 4V 至 80V、100% 占空比、双通道同步降压控制器系列 数据表

  • 使从功率 MOSFET 到电感器(对于每个通道)的 SW 连接具有尽可能小的铜面积,从而减少电容耦合和辐射 EMI。
  • 将 IC 置于两相之间,相对靠近功率 MOSFET 栅极端子。将栅极驱动器引线布置得短而直,并保持 HO 和 SW 引线在一起,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栅极环路寄生电感。
  • 对于敏感模拟元件,在 IC 附近形成一个模拟接地平面。在 IC 的裸片连接焊盘 (DAP) 上的单点连接 AGND 平面和 PGND 电源接地平面。
  • 将分流器与 IC 之间的电流检测引线作为差分对进行布线,并远离噪声源(例如开关节点和栅极驱动器引线)。增加连接到 BIAS1/VOUT1 引脚的引线的宽度,因为该引线承载 IC 的偏置电流。
LM25137F-Q1-EVM5D3 功率级元件布局图 4-11 功率级元件布局
LM25137F-Q1-EVM5D3 具有低 L1-L2 层内间隔的 PCB 堆叠原理图 图 4-12 具有低 L1-L2 层内间隔的 PCB 堆叠原理图